子宮肌瘤(uterine myoma )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見的良性腫瘤,由平滑肌及結締組織組成,常見于30~50歲婦女,20歲以下少見。據統計,至少有20%育齡婦女有子宮肌瘤,因肌瘤多無或很少有癥狀,臨床報道發病率遠低于肌瘤真實發病率。
子宮肌瘤確切病因尚未明了,因肌瘤好發于生育年齡,青春期前少見,絕經后萎縮或消退,提示其發生可能與女性性激素相關,生物化學檢測證實,肌瘤中雌二醇向雌酮轉化明顯低于正常肌組織,肌瘤中雌激素受體(ER)濃度明顯高于周邊肌組織,故認為肌瘤組織局部對雌激素的高敏感性,是肌瘤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研究證實,孕激素有促進肌瘤有絲分裂活動,刺激肌瘤生長的作用。
子宮肌瘤分類
按肌瘤生長部位分類,可分為宮體肌瘤(90%)和宮頸肌瘤(10%)。
按肌瘤與子宮肌壁的有關系分類,可分為肌壁間肌瘤(intramural myoma):占60%~70%,肌瘤位于子宮肌壁間,周圍被肌層包圍;漿膜下肌瘤(srbserous myoma):約占20%,肌瘤向子宮漿膜面生長,并突出于子宮表面。肌瘤表面僅由子宮漿膜覆蓋;黏膜下肌瘤(submucous myoma):占10%~15%。肌瘤向宮體方向生長,突出于宮腔,表面僅為黏膜層覆蓋。
子宮肌瘤臨床表現
經量增多及經期延長:多見于大的肌壁間肌瘤及黏膜下肌瘤,肌瘤使宮腔增大,子宮內膜面積增加并影響子宮收縮,此外肌瘤可能使腫瘤附近的靜脈受擠壓,導致子宮內膜靜脈叢充血與擴張,從而引起經量增多,經期延長。
下腹包塊:肌瘤較小時在腹部摸不到腫塊,當肌瘤逐漸增大使子宮超過3個月妊娠大時可從腹部觸及。
白帶增多:肌壁間肌瘤使宮腔面積增大,內膜腺體分泌增多,并伴有盆腔充血致使白帶增多。
壓迫癥狀:子宮前壁下段肌瘤可壓迫膀胱引起尿頻、尿急,宮頸肌瘤可引起排尿困難、尿潴留,子宮后壁肌瘤(峽部或后壁)可引起下腹墜脹不適,便秘等癥狀。
其他:常見下腹墜脹,腰酸背痛,經期加重,可引起不孕或流產。
隨訪觀察。無癥狀肌瘤一般不需要治療,特別是臨近絕經期婦女,絕經后肌瘤多可萎縮或逐漸消失。每3~6個月隨訪一次。
藥物治療。適用于癥狀輕、臨近絕經年齡或全身情況不宜手術者。
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類似物(GnRH-a)。應用指征:1.縮小肌瘤以利于妊娠:2.術前治療控制癥狀、糾正貧血。3.術前應用縮小肌瘤,降低手術難度,或使陰式手術成為可能。4.對臨近絕經期婦女,提前過渡到自然絕經,避免手術。
其他藥物,如米非司酮(mifepristone),日量12.5mg口服,作為術前藥或提前絕經使用,但不宜長期使用,以防其拮抗糖皮質激素的副作用。
手術治療 。手術適應證:①月經過多致繼發貧血,藥物治療無效。②嚴重腹痛,性交痛或慢性腹痛,有蒂肌瘤扭轉引起的急性腹痛,③有膀胱、直腸壓迫癥狀。④能確定肌瘤是不孕或反復流產的唯一原因者。⑤肌瘤生長較快,懷疑有惡變,手術可經腹、經陰道或宮腔鏡及腹腔鏡下手術。術式有:
(1)肌瘤切除術(myomectomy):適用于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可經腹或腹腔鏡下切除,黏膜下肌瘤可經陰道或宮腔鏡下切除,術后有50%復發機會,約1/3患者需再次手術。
(2)子宮切除術:不要求保留生育功能或疑有惡變者,可行子宮切除術,術前應行宮頸刮片細胞學檢查,排除宮頸惡性病變。
本文二維碼
相關閱讀
- 暫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