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報!2020年自治區人民醫院榮獲6項自治區科技進步獎
一個國家的奮進征程,鐫刻著科技的印記;
一個民族的偉大復興,寄望于創新的動力;
一所醫院的發展脈絡,離不開學術的足跡。
2020年初,經自治區科技廳公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醫院科研成果“喜獲豐收”,在獲獎類別上呈現“多點開花”之勢。在公示的自治區科技進步獎獲獎名單中,自治區人民醫院所申報的6項科研成果全部中獎,創造了醫院歷史上首次百分之百中獎的紀錄,這是一份令人贊嘆的成績單。
自治區人民醫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血管外科主任戈小虎(右一)帶領團隊在查房
數十年如一日攻堅克難,終迎來高光時刻——站在了代表著自治區科學技術最高水平的領獎臺上,榮譽實至名歸。自治區人民醫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戈小虎牽頭的血管外科團隊更是斬獲自治區科技進步一等獎,這是自1985年自治區設立科技進步獎以來,自治區人民醫院斬獲的第9個一等獎,也是自治區人民醫院自2017年以來連續三年獲得自治區科技進步一等獎,這一科研成果必將在自治區人民醫院科研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從基礎醫學研究到臨床應用推廣,從分子生物學研究到診療技術創新研究,自治區人民醫院今年收獲的6個獎項,標志著醫院科研水平再上一個臺階,不僅證明了醫院的診療實力和科研能力,以及科研成果對臨床實用技術的促進,樹立了“學科興院、科教強院”的自信,更為轉化科技創新成果,最終服務于臨床患者提供更多元的診療方式和方法。
醫院臨床科研團隊今后將遵循自由探索和健康需求導向的“雙力驅動”原則,以醫學科學技術和衛生事業發展需要為導向,高度重視科學研究和科技創新,不斷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強科研基礎平臺和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朝著“立足新疆,輻射中亞、爭創一流”的愿景穩步邁進,為打造區域醫療中心助力。
一 等 獎
項目名稱
新疆地區下肢靜脈疾病臨床基礎研究和應用推廣
自治區人民醫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血管外科主任戈小虎
完成人員:戈小虎、管圣、慈紅波、朱兵、王梅、賽力木·艾拜都拉、方青波、阿力木江·沙吾提、朱鋒、宋巍、唐加熱克、楊建平
下肢靜脈疾病主要包括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和下肢靜脈曲張,是新疆常見病、多發病。如不及時診斷和治療,5%的患者可因血栓脫落造成肺栓塞,這一高死亡率的疾病,也是全球性醫療問題。
若未能及時診治,多數患者會出現慢性血栓后遺癥,造成患肢長期疼痛,影響生活和工作能力,嚴重者可致殘。在新疆該病的易感因素尚不明確,診治及預防沒有相關資料,診斷成功率低,治療手段單一,下肢靜脈血栓后遺癥發病率高。下肢靜脈曲張既往采取外科手術操作繁瑣,創傷大,術后易留瘢痕且恢復時間長。
針對上述問題,血管外科歷時十余年,率先引進國際領先的下肢靜脈疾病規范化診療和微創技術,結合新疆下肢靜脈疾病特點,開展大量基礎性研究和臨床工作,解決了全疆下肢靜脈疾病診治率低、技術復雜難以推廣和醫療成本高等難題。
自治區人民醫院血管外科醫護團隊
最終通過規范化的早期防治,提高了診治成功率,減少發病人數,節省大量醫療資源,獲得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為全疆各族人民帶來福音。血管外科還通過適宜技術推廣、學習班、短期培訓班、來院進修、赴基層醫院指導等多種形式,推廣下肢靜脈疾病的診治,全面提升了新疆下肢靜脈疾病的診療水平,成為推動全疆血管外科發展的領頭羊。
二 等 獎
項目名稱
重癥急性心肌梗死的個體化治療與應用推廣
自治區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李國慶
完成人員:李國慶、穆葉賽·尼加提、沈鑫、郭自同、余小林、王釗、雷建新、程慧、謝芳
急性心肌梗死嚴重威脅著人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該病的死亡率也呈上升趨勢,由于各地醫療水平發展的不平衡,導致救治能力差異較大,極大地影響了救治率。由于新疆醫療衛生條件相對較弱,醫療衛生資源分布不均衡,大多數基層醫院又不具備開展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能力,再加上轉運及轉診機制不完善,從而延遲患者的救治時間。
上述原因造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缺血時間延長,使得大多數患者預后不良,并發癥明顯增高,如室間隔穿孔等,很多未進行早期有效再灌注的患者,往往就診時病情較重,尤其是一些高齡、高血壓、糖尿病、腎衰等合并癥的患者,病情較為復雜,救治難度較大,若再合并心源性休克及心梗并發癥,患者的死亡率會達到80%-90%,因此這類患者對于醫療機構的急危重癥綜合診治能力要求較高,更需要個體化治療為基礎的綜合治療。
心血管內科主任李國慶在教學查房
該科研項目積極整合多學科合作,開展新技術,對急性心肌梗死取得了4大顯著效果,使得患者病情恢復快,縮短了平均住院日,減輕了患者負擔。
近5年救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由4.13%下降到1.82%,切實提高了全疆急性心肌梗死的綜合診治能力,增強了優質醫療衛生資源的供給,提升了自治區人民醫院輻射帶動和示范引領作用,并能向地州進行應用技術推廣,提高了全疆心血管危重癥救治水平。
該技術還推廣應用至16家疆內醫療機構,甚至哈薩克斯坦,為“一帶一路”醫療領域做出了卓越貢獻。
項目名稱
基于圍手術期器官保護相關麻醉策略優化的創新發現及臨床應用
自治區人民醫院麻醉科主任徐桂萍
完成人員:徐桂萍、瞿莉、馬雪萍、熊宇翔、石文劍、吳新華、趙曉亮、徐斌彬、蘇濤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疾病譜的變化,一個重要問題逐漸凸顯:中國已進入快速老齡化社會,老年人患病率的增加及其對生活質量的追求,使得外科手術數量顯著增加。在需要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當中,重要臟器功能不全及相關合并癥的比例增加,是術中、術后重大并發癥發生率及死亡率增加的主要因素,如何做好圍術期器官保護,成為國內外麻醉學界的研究熱點。
歷時8年的實驗室數據及臨床研究,該科研項目對麻醉策略進行優化,包括:麻醉藥物的選擇策略、麻醉輔助用藥的應用策略、麻醉方法優化策略、精準化麻醉管理策略、術后鎮痛策略等,使外科醫生和麻醉醫生能切實感受到,危重癥患者的治療效果有了明顯改善。
麻醉科手術團隊
2012年,自治區人民醫院手術室內年手術量13396例,其中ASAⅢ-Ⅳ級的危重癥患者2628例,占同期擇期手術19.6%,經過優化麻醉策略后,2018年,醫院年手術量25654例,其中ASAⅢ-Ⅳ級的危重癥患者10108例,占同期擇期手術39.40%,而術后ICU轉入率從2012年的25.75%降至2018年的7.68%,術后早期拔管率提高了65%,術后肺部感染率及術后并發癥明顯減少,住院天數縮短、費用減少,節約了醫療資源,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使原本因合并癥多、基礎病情差、沒有手術機會的危重癥患者可以接受手術治療,極大地促進了患者術后康復,降低了圍術期并發癥的發生率與死亡率,改善了患者的預后與轉歸。
項目名稱
新疆地區惡性黑素瘤早期診斷、發生發展關鍵調控因子篩選、功能驗證及靶向治療的研究和推廣
自治區人民醫院皮膚性病科主任康曉靜
完成人員:康曉靜、梁俊琴、李婷婷、趙娟、劉建勇、張德志、于世榮、羅東、何玉紅
惡性黑素瘤(MM)早期診斷困難,易發生轉移,治療棘手,預后極差。因發病存在不同國家、地區腫瘤異質性和遺傳背景的差異,目前大規模研究多局限在歐美國家,國內尚缺乏精確診療的分子分型體系、早期診斷分子標志物及治療靶點等研究數據。新疆有著國內其他地域所不具備的遺傳背景及環境因素。
本研究篩選并發現新疆MM診斷及發生發展中關鍵調控因子,構建全疆的MM差異甲基化譜,獲得差異甲基化基因。首次闡明調控hTERT基因相關miRNAs負向調控hTERT基因,抑制MM增長及發生發展,同時hTERT基因沉默模型的成功建立,為MM靶向治療提供依據及實驗基礎。
皮膚性病科主任康曉靜(前排)在病例討論
并通過多次培訓提高全疆基層醫生對早期MM的鑒別與診斷水平,降低誤診及漏診率。與核醫學科、放療科、腫瘤內科等8個科室共建成皮膚惡性腫瘤多學科協作診療(MDT)團隊,通過多學科優勢資源強強聯合,提高腫瘤生存期及預后。牽頭成立覆蓋全疆的62家??坡撁?。本項目地域跨度大、涉及合作科室多、工作量大,在適合當地地域及生活特點的基礎上建立早期診斷模式,提高了新疆皮膚科診療水平及學科建設能力。
三 等 獎
項目名稱
新疆地區銀屑病遺傳學分子機制研究
自治區人民醫院科研教育中心副主任吳衛東(左二)在做檢驗
負責人:吳衛東、王慧琴、丁媛、補娟、屈園園、翁振群、劉新梅
銀屑病俗名“牛皮癬”,是一種慢性復發性炎癥性皮膚病,屬高發病種,發病率呈持續升高的趨勢。銀屑病病程較長,易復發,難治愈,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并且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但目前銀屑病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因此深入研究銀屑病的發病機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本項目團隊以此為導向,積極探索銀屑病的致病機理,為銀屑病診療提供科學依據。團隊以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自治區自然科學基金課題作為支撐,從銀屑病表皮角質過度增生病理表現展開研究;通過大量的醫學基礎實驗手段得出了具有創新性的結論。
從表觀遺傳學和遺傳易感性角度開展一系列研究,發現銀屑病發病過程中p16基因啟動子區甲基化的改變導致下游p16蛋白表達量變化,從而參與了銀屑病的發生過程;以PSORS1為候選基因,通過擴增測序分析對銀屑病相關的HCR、HLAC易感基因位點與維吾爾族銀屑病的發病關系進行了研究,發現維吾爾族銀屑病患者與HLACw0602等位基因高度關聯,且攜帶該等位基因的銀屑病患者易發生早發型銀屑??;異常表達的miR-21調控其下游靶蛋白RASA1、hMSH2、STAT3在銀屑病患者皮膚組織中表達均異常,這些過程參與了角質形成細胞的增值過程促進銀屑病的發展;miR-34a靶向Notch1、Foxp1調控銀屑病角質形成細胞的過度增殖。
吳衛東與科室團隊在研究病例
同時尋找并驗證JAK/STAT信號轉導通路篩選出維吾爾族銀屑病患者與維吾爾族正常人群通路中多個基因的表達差異;初步闡述JAK/STAT信號通路多基因表達差異介導維吾爾族銀屑病患者免疫異常,其通路基因的缺陷或異?;罨c維吾爾族銀屑病的發生發展及預后有密切的關系。上述研究結果經查新顯示,國內未見相關報道,研究具有一定的創新性。
本項目科研產出已相繼開始轉化使用,使用效果良好,專利技術方便操作,可提升工作效率;經多地州推廣,獲得使用者的良好評價。目前相關技術有待進一步推廣應用。項目組通過大量的核心期刊論文、國家專利等研究成果產生了一定的社會效應及影響力。項目組以扎實的基礎科學研究做奠基,經過長期努力將科研成果轉化應用;以點滴的積累為患者提供科學幫助,為自治區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和踐行“大健康”理念貢獻力量。
項目名稱
介入栓塞技術治療顱內動脈瘤的推廣與應用
自治區人民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吳紅星在學術交流
負責人:吳紅星、馮冠軍、楊小朋、帕爾哈提、黃嘯元、吳永剛、董軍
本研究立足于新疆介入栓塞技術治療顱內動脈瘤的技術基礎,協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介入中心,開展多次學術會議,使得介入栓塞技術治療顱內動脈瘤的技術在疆內推廣應用。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介入中心10次派專家來自治區人民醫院進行學術交流與手術指導,培訓人次達2000人。自治區人民醫院指導各地州市完成血管內介入栓塞顱內動脈瘤手術15例,教學講座,學術交流12次,學術交流及手術15次,其中:伊犁友誼醫院3次,奇臺縣人民醫院6次,農九師額敏縣醫院2次,農十師北屯醫院1次,烏蘇市人民醫院1次,阿克蘇第二人民醫院2次,與地州醫院建立醫聯體,更好地進行學術交流及手術治療,為各地州培養更多、可獨立完成腦血管造影的醫生,實現了介入栓塞技術在疆內的推廣與應用。
吳紅星在學術講座
將神經介入治療技術在新疆大力發展與推廣,使治療顱內動脈瘤治療方式多元化,減少平均住院日,降低神經功能的缺失和術后并發癥,真正造福全疆腦血管病患者。
自治區人民醫院已與昌吉州中醫院、烏蘇市人民醫院及兵團農九師額敏醫院等進行了多次學術交流,多次指導醫聯體單位完成手術,提高了全疆神經介入栓塞綜合治療水平,為新疆大力發展神經介入栓塞儲備人才。
本文二維碼
相關閱讀
- 暫無相關信息!